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面向
今年度國際合作的執行著重「活絡國際交流」,以第一年與世界各國知名學研單位建立的關係為基礎,深化交流內容,同時積極鼓勵研究團隊成員參與各項國際學術活動以掌握全球研究之趨勢,以促進國際合作機會。亦辦理多場智慧製造相關領域之國際研討會,以提升國際能見度。其相關共同指標及自訂指標達成情形摘要如下表,詳細執行成果詳述如后:

(一)促進國際學術研究人員互訪:
- 邀請多位美國知名學者來訪交流及執行短期交流計畫:本中心持續邀請國際知名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深化合作與研究成果。特別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的Tsu-Chin Tsao教授,其在自動控制與機械手臂領域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及豐富的產業合作經驗,對本中心在智慧製造及先進技術發展方向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 Zongli Lin教授和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的 Greg Sun教授於今年來訪,對無人機群飛技術發展提供了寶貴啟示;而 Greg Sun教授則在光電領域的專題演講,深入探討了光場增強技術,為雙方在新型半導體元件及光偵測器領域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 參訪世界各國學研單位及執行移地研究,提升中心國際學術研究能力:本中心積極開展全球學術交流,與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日本等國的領先大學及研究機構進行合作,深化國際關係並促進技術創新。如姚賀騰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於七月前往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CSAIL實驗室探討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慧的結合、八月參訪巴黎-薩克雷大學自動化生產研究實驗室(LURPA)與副主任 Nabil Anwer教授交流,探討混合增材製造及金屬 3D列印技術的應用,對未來研究提供啟發。並參訪米蘭理工大學工具機與生產系統實驗室,與 Paolo Albertelli教授交流分享先進製造領域的成果,探討合作與數據共享的可能性。亦訪問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與交通視覺智慧實驗室交流,了解無人機及風力發電風機安置的最佳化技術。 此外,張國恩教授則訪問德國 HZDR研究機構 並參觀 Ion Beam Center,計劃開展合作並簽署 MOU,促進師生交流與學術合作。這些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強化了本中心在智慧製造與先進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基礎。
(二)積極參與各項國際學術活動:
本年度中心研究成員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為智慧製造領域的發展做出顯著貢獻。共有 25位成員參與了包括擔任國際研討會講者、期刊編輯及學協會委員等角色之國際學術服務。多位成員在 ASME、IEEE等知名期刊中擔任編輯,為推動智慧製造領域的學術發展持續做出貢獻。此外,亦積極參與多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並幫助學生擴展國際視野與學術能力,共有 29位師生參與了全球各地的學術會議。如美國波士頓的 IEEE/ASME AIM 2024會議、在義大利都林 (Torino)舉辦的第七屆國際智慧能源系統與技術研討會 (SEST 2024)。其他成員也於波蘭、泰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參與了不同領域的重要學術會議,研究範圍涵蓋電力諧波、工業工程、能源材料等。這些經歷不僅增強成員的學術能見度,也促進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提升中心的整體學術影響力。

在國際研究合作方面,本年度推動了6個與國外學術機構的跨國合作研究,包括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泰國等,展現高度的多元國際合作。其中多項合作計畫皆已持續邁入第二年,亦有今年度新展開的林昆模副教授與泰國曼谷重點大學 KMUTT的合作,該合作案專注於大氣電漿輔助天然氣燃燒特性與污染分析,為能源與環境領域的創新提供重要的研究視角和技術支持。
(三)舉辦國際研討會/工作坊,提升國際能見度:
今年度本中心主/協辦 4場重要國際學術活動,首先與本校工學院合辦「 2024 Taiwan-Thailand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 Technology」,邀請泰國六所知名大學及本校工學院的學者和學生參與,共同討論環境與能源、控制與自動化、光電技術等領域的最新技術。此外, 亦協辦於7月在越南河內國立大學「 202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utomobil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會議 ,匯集臺灣、泰國、越南等地學者分享機電一體化、汽車工程和環境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隨後,本中心亦協辦於波蘭華沙舉辦的「 E-MRS 2024 Fall Meeting」與會人數多達1500人,為未來的國際合作打下基礎。 此外 中心亦與國立臺灣大學共同辦理 的「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ON 2024),進一步加深與全球智慧製造領域頂尖學者的學術研究連結, 與多國優秀傑出學者互動及交流,進行經驗與新知的討論,同時提高本校於國際學術界的曝光度及能見度。
